日本拉面,起源于中国,在日本成为代表性的大众面食。日文为“ラーメン(拉面,ramen)”、“そば(soba)、“中华そば”等。
拉面开始展露头角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,当时因为日本开始和外面交流通商,很多上海人、广东人来到日本,他们带来的拉面开始在中华街慢慢出现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拉面在日本普及,原因有二。
一是日本本土居民从中华街学到了拉面的做法;
二是战后回去的人将中国拉面的做法和吃法带回了日本。
美国的廉价面粉和当时战后缺少物资的条件让“拉面”这种性价比极高的食物在日本流行起来。
但他们那会儿还不管拉面叫拉面,叫“中华そば”。
そば就是荞麦面的那个荞麦的发音。
也就是说他们那会儿管拉面叫中华荞麦。
也许是中华荞麦给他们带来了灵感 —— 1958年,安藤百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方便面,成立了日清食品。
虽然在我们的观念里,方便面跟拉面不是同一概念的东西,但他们把方便面也归类为拉面概念里的一种,从那时候“拉面”这个词的才开始被大众频繁使用,并逐渐替换了“中华荞麦”。
拉面热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扩散开来,拉面再也不只是填饱饥饿的食物了,于是各地各派开始从地方特色专心研究,只为做出一碗好吃好看并极具特色的拉面。
“1980年代开始,日本拉面成了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。”
日式拉面典型有豚骨拉面、酱油拉面,万变不离其宗,每一碗日本拉面其实都由5个元素组成:面、汤底、着味、调味、配菜。

日本拉面的面条,可以大致分为生面和干面两类。
生面:指压制成型后,未经加热和干燥处理的面条。常见生面依据粗细又分为了极粗与中粗两种面。
比较常见的干是细面。细面利于保存,同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保留了细且有嚼劲的特点。博多拉面中使用的则是极细面。
干面:将其干燥包装后再放在市面上贩卖,这类多种适用于家庭料理之类。

菊正宗日式拉面(30*180g)
汤底:
粗略地分,日本拉面的主要汤底可以分:鸡骨汤、猪骨汤。
鸡骨汤:口味较淡,汤色偏透明,使用鸡骨架熬制得到的浓汤。

豚骨汤:汤底浓郁,呈奶白色,使用猪骨长时间熬制得到白色的浓汤。

着味:
“着味”的意义就是在汤底里增加盐分,让味道更明显更香浓。这个也会被分为三类:味噌、盐、酱油。这三类代表地区则是名古屋的味噌拉面,东京的酱油拉面以及九州、北海道的盐味拉面。
盐味:看上去简单,但却是最能够突出汤底香气的一种。无论使用的是海盐还是粉红色岩盐,对于汤色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,而味道也最纯粹。
酱油:很多人对酱油有一个误区,就是颜色越深味道越重。其实,按照酱油口味来分才更科学。常见的有" 浓口酱油 "、" 淡口酱油 " 和 " 白酱油 "。
味噌:通常知名的拉面店都不会提供味噌口味,一是味噌口味过重会影响汤底滋味,二是加入味噌的汤底颜色过深,也影响视觉上的享受。
配菜:
如果说配菜是拉面的精髓之一,那么叉烧肉可以算得上一碗拉面的灵魂。溏心蛋、木耳丝、海苔、葱花、豆芽菜、鱼饼、猪板油等都是常见的配菜。
调味:
日本拉面最常见的是蒜泥、红姜、芝麻、高菜、红油、黑油。其中,高菜。调味部分大多是食客们自行在餐桌上根据自己口味进行的调配,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变化。
拉面制作:
日式味噌拉面
材料:菊正宗日式拉面1包,猪肉75g,牛肉75g,洋葱1个,尖青椒1根,白菜1片,绿豆芽1把,鸡蛋1个,火腿2片,葱1段,姜2片,蒜1瓣,海苔1片,咖喱粉1勺,料酒、高汤各适量
做法:
1、鸡蛋按喜好不同,煮到溏心或煮至全熟。放入冷水,浸一会,剥皮,完全浸入卤肉汁中,冰箱贮藏,1-2天。
2、锅里多给点油,烧热,将肉末倒入,炒开,炒到变色。倒入适量料酒,烧到酒味散发。
3、葱白切圈;洋葱切圈;蒜切片;姜切丝,加入到肉末里,中小火慢慢炒香。
4、尖青椒切圈;大葱葱绿切丝,下入锅里,同样炒香、炒软。
5、倒入适量高汤,加入咖喱粉,烧开。取几勺锅里的汤,将味噌搅开,然后加入到汤里,搅开。用盐调味。 |